“中国汽车及汽车供应商正在征服世界”
2023年07月05日 11时 探索新丝路
国际咨询机构艾睿铂(AlixPartners)最新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汽车制造商今年将首次成为世界出口冠军。
艾睿铂咨询的行业专家Fabian Piontek周一表示,“中国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出口量达到107万辆,超越95.4万辆的日本成为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德国84万辆、韩国75万辆、墨西哥74.1万辆排在第三、四、五位。作为生产地、销售市场和出口国,中国正走在成为汽车超级大国的最佳道路上。”
报告还预测:今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050万辆,其中,国内制造商将生产1050万辆,占比一半以上。同时,中国还通过电动汽车进军全球市场,并日益给欧洲汽车制造商在本地市场带来竞争压力。
报告指出,“全球汽车市场再次引来增长,但速度比预期明显更慢。相比于欧洲,美国市场的推动力更足。从长期来看,欧洲市场的销售数据比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低15%以上。”
艾睿铂咨询认为,“德国汽车制造商创造巨额利润的时代行将结束。”在世界市场仍在降温、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汽车制造商创造利润空间的压力越来越大。电池成本下降的速度仍然太慢,抑制了未来三到五年电动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这也阻碍了大批量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由于中国生产需求的增加,全球原材料成本也会再次上涨,且“不会回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此外再加上利率因素,资金成本也会上升。
艾睿铂咨询的重组业务专家Jens Haas预计“汽车供应行业将进一步整合”。目前,供应商的债务处在创纪录的高水平,而运营和投资的资金成本和现金需求正在上升。汽车制造商提高价格的空间微乎其微。
大连港口,安吉物流的船舶和等待运输的中国汽车(图源:China Daily)
中国汽车牌来势汹汹,德国欧洲隐隐担忧
中国汽车出口迅猛发展,会否给欧洲带来威胁?——这无疑是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心底里的担忧。
德国媒体《经理人杂志》、《商报》写得很直白: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在德国品牌后面躲躲藏藏。
爱驰、蔚来、欧拉、魏牌、小鹏、比亚迪……出现在德国道路上的中国汽车品牌名单正在不断增加。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 (KBA) 自2022年初以来首次将中国制造商列入其官方统计数据。
咨询机构Inovev援引德国ADAC(全德汽车俱乐部,最大的汽车交通协会)数据称,2022年大约有29,000辆中国制造商的汽车获得了德国牌照。这其中也有像MG(名爵)这样的知名品牌,一年前,其市场份额比斯巴鲁或阿尔法罗密欧等传统制造商要高出0.3%——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中国汽车供应商也在“征服世界”
不仅中国汽车品牌正在获得市场份额,中国的汽车供应商也在赢得市场份额。尽管博世、大陆集团和采埃孚等德国企业仍属于全球汽车供应商的顶尖集团,但中国企业也在快速追赶。根据Springer Professional数据,2021年已有11家中国供应商跻身前100名,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上升。潍柴动力、宁德时代和陕西法士特齿轮均位列创收赢家之列。
据《经理人杂志》报道,2022年100家供应商行业领导者的销售额首次超过1万亿欧元。管理咨询公司Berylls Group的研究表明,全球100家最大供应商公司的总销售额与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前相比增长了16%,达到1.064万亿欧元。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供应商,尤其是欧洲的供应商,正遭受能源成本高企、供应链动荡以及由此导致的利润下降的困扰。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几乎没有受到这些困难的影响。事实是:尽管销售额增加了,但汽车供应商的盈利能力下降了:从上一年的平均6.3%下降到现在的5.6%;德国供应商的平均利润率为 5.8%。”
根据Berylls Group研究的另一项结果,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供应商是明显的例外,它们的平均盈利能力已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为8%。Berylls Strategy Advisors合伙人Alexander Timmer表示:“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主要供应商市场的销售额和利润率将继续有利于中国供应商。”汽车行业持续的电动化和数字化是主要驱动力。
“宁德时代的成功,没有其他供应商能媲美”
德媒写道:“中国企业崛起的一个绝佳例子是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该公司自2018年以来一直位列供应商百强榜。得益于全球电动汽车热潮,宁德时代2022年销量增长约85%,同时利润率也超过17%。该公司目前首次跻身前十名。咨询公司Berylls Group研究的结论之一是:在前100名供应商中,没有其他供应商能与这一杰出的成功相媲美。”
“同时,百强名单还表明,电池和半导体制造在先进汽车市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两大领域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1%,上升到去年的9%。”
博世等供应商加大本土投资
对于德国来说,好消息是:博世集团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2022年实现销售额526亿欧元。目前百强供应商中有17家来自德国,只有日本的上榜供应商数量更多(22家)。美国是16家,紧随德国之后,其次是韩国(10家)和中国(8家)。
“不管怎样,在中国这片旭日东升的土地上,商业联系非常重要。博世等制造商为中国制造商提供了创新技术,根据《商报》数据,目前博世集团营业额的20%来自中国。八分之一的博世员工在中国工作。”
博世受益于中国,也在助力和增强中国市场的全球地位。“退出中国就等于自我毁灭。在短期内减少对中国业务的依赖,同时不危及中国业务”。
德国供应商在印度、越南、埃及和墨西哥等国的投资正在增加,同时投资也在德国境内进行。博世集团在德国半导体技术上投资了30亿欧元,是中国的三倍。到2027年,竞争对手采埃孚和合作伙伴Wolfspeed希望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建立一家芯片工厂。这对于德国/欧洲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来源:探索新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