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海外指数不靠谱 强化航运中心话语权

2010年03月10日 09时 航运界

    在金融、航运双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上海也逐渐开始了在双中心的话语权上面的争夺。

 

  8日下午,“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指数”(GSCI)在上海首发,该指数的测算基于包括伦敦、东京等50个样本城市的各项相关公开数据,结果显示,伦敦、东京、香港、纽约和上海分列竞争力指数的第1~5位。

 

  其中所指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一体,包括洋山、宁波、外高桥、舟山、太仓等一系列优良海空组合港。

 

  发布GSCI指数的上海浦东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研究中心是一个民间咨询研究机构,这不是它第一次发布指数。去年9月8日,该机构就发布了“全球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竞争力指数”。

 

  上海浦东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研究中心主任庄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当初制作该指数是直接指向和质疑2009年3月由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GFCI,下称“伦敦金融城指数”),当时的指数称,上海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排名中位居35位。

 

  伦敦金融城指数从2007年起每年定期(3月和9月)发布,被视为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标指数。而在当年9月的伦敦金融城指数中,上海跃升为第10位(上次指数“未入流”的深圳则“蹦极”至第5位)。庄崚对记者表示,这个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不得其解”。

 

  庄崚透露,他们已经向伦敦金融城发出邀请,希望能够和对方进行对话,探讨指数的测算过程和科学性。

 

  上海航运中心研究所秘书长真虹对记者表示,上述的排名指数和景气指数,以及上海航运交易所制定的价格指数,虽然并不是一回事,但都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的一部分。“当然,这些指数还需要逐步完善,而且单单依靠指数也并不能提升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庄崚也坦言,不管在研究力量与资源条件上,还是在学术权威性与知名度上,该机构都有些差距,不过他也表示,需要借助此类指数来增加国际航运市场上的“中国声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