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建交50周年 — 中欧班列与杜伊斯堡的彼此见证

2022年10月19日 10时 探索新丝路

2022年8月,《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对外发布,报告中收录了中欧班列从2011年至2021年的发展大事记。大事记的开头,就是2021年3月19日,首列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的国际列车探索开行。

一趟货运班列的开行,将中国西南腹地和德国曾经的传统工业重镇联系在一起,也在相隔上万公里的两个国家之间,创造了一条全新的供应链通道。中欧班列刚刚走过它的十年发展之路,也迎来了中德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五十周年。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7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7万列,运送货物530万标箱。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集装箱货物发往杜伊斯堡,在这里完成交付“最后一公里”前的转运。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202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杜伊斯堡成为线路最广、班次最多、运量和货值最大的中欧班列节点,每周有超过60趟班列常态化往返于杜伊斯堡与中国近20个城市之间,承载了中欧班列约三成货物转运。

可以说,中欧班列也在充当一名“见证者”的角色,在它诞生后的十年时间里,不断见证着某些人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图源:探索新丝路


“我是2010年创业,开始从事国际铁路联运工作。”他回忆说。

镜头前的人叫董万旭。2010年,他在北京成立国际货运代理公司。2017年,他在德国的公司正式成立并运营,从事欧洲的铁路承运人业务。他从业、创业的脚步,便沿着中欧班列发展的铁轨和车轮,步步向前。

他从一开始的中亚、中俄铁路运输业务,延展到中欧业务领域。德国公司总部就注册在杜伊斯堡——这个中欧班列重要的节点城市。随着业务拓展,他在德国柏林、纽伦堡、萨斯尼茨,在波兰马拉舍维奇,在奥地利利恩茨开设了分公司。如今公司本地员工规模达到了50多人。

“欧洲铁路承运人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在中欧班列达到波兰马拉舍维奇、进入欧盟后,我们向欧洲沿线的铁路公司申请线路的使用,然后调用自己的铁路机车、车板和司机,完成集装箱从欧盟边境到欧洲目的站的运输。”董万旭解释道。

作为一名从业者和创业者,他的事业与中欧班列行业的发展,就如同铁路上两条并行的轨道线,彼此见证。发展十年来,中欧班列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他说:“从客户的角度来说,中欧班列发展的最大成就是已经被市场和客户所认可,中欧班列已经成为中欧之间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使用中欧班列。”

从铁轨上感受老工业城市的转型进程
中欧班列也在见证杜伊斯堡的现代化转型。这座历史上被称为“水与火的城市”,经历了钢铁工业繁荣又衰落的曲折,如今正凭借它丰富的水道网络、铁路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物流工业技术,不断完成向物流转运枢纽中心的转变和塑造。

在杜伊斯堡的发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国元素的参与。

“我们与武汉市的友好城市关系开始于1982年。今年我们庆祝同武汉建立友城关系的四十周年纪念。这种联系在过去四十年中不断发展,不仅是政府之间的交流,还有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与武汉大学之间的交流,当然还有经济领域。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两方关系有了很好的发展。”

接受探索新丝路采访的是陶逸泊(Markus Teuber),他是杜伊斯堡市政府中国事务专员,也曾担任过杜伊斯堡港股份公司(Duisport Hafen AG)首席代表。

他介绍,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杜伊斯堡的内陆港发展为一个与铁路密切连接的物流枢纽,如今铁路的转口量已经超过水道航运。内陆港与多个欧洲工业中心都有直接的火车线路连接,每天接驳班列从杜伊斯堡开往米兰、里昂、巴黎、伦敦、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等工业中心,线路和班列接驳频次不断增长。此外,杜伊斯堡及周边地区有大约1000万人和15至20万家企业是中国商品的潜在客户。这样的条件,让杜伊斯堡在后来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陶逸泊在杜伊斯堡多式联运场站(DIT)接受我们的采访。DIT场站是中欧班列的重要中转站,绝大多数抵达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都驶入这个场站。而伴随中欧班列而来的,是物流通道畅通所带来的贸易和供应链优势。

“(从中国)到杜伊斯堡通常需要15至18天的运输时间,相比之下海运需要六到八周,时间对公司来说就是金钱。”陶逸泊补充,“在过去的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杜伊斯堡,如今这里已有一百多家中国企业。中国人也喜欢杜伊斯堡,有超过1300多名中国人居住在这里,直到2019年底, 这个数字仍保持增长。”

曲折-地缘危机与新冠疫情
今年2月底爆发的俄乌危机,是中欧班列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挑战。战争爆发后,许多欧洲客户出于立场或货物安全的考虑,选择了绕过俄罗斯的线路,或暂停使用中欧班列。但到了8月,行业又观察到了客户重新回归的趋势。

这也是董万旭多次强调中欧班列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他认为,建立在时效性基础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中欧班列的最大优势。疫情爆发至今,港口塞港、罢工,海运跳港,空运断航……这些情况中欧班列都没有出现。“只要专注提高中欧班列的竞争力,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回到使用中欧班列的行列。

地缘政治危机是中欧班列的考验,疫情带来的阻隔则给双边交流平添了困难。

“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要加深合作,面对面交流是必要的,是线上网络视频形式无法替代的。从我们的角度出发,我们对前往中国很感兴趣,去与我们的朋友见面,与商业伙伴见面。我们双方有非常好的合作过往,与中国做生意,无论是物流领域还是非物流领域,我们都很感兴趣。”陶逸泊说道。

陶逸泊曾在2017年随杜伊斯堡市政府代表团前往中国,其中一趟行程就是友城武汉。对于未来再次前往中国,他充满了期待。

前景-气候变化与能源挑战
除了疫情,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今天全球的共同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伊斯堡正在能源转型上积极探索。据悉,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正在进行许多有关氢等绿色能源的研究项目。杜伊斯堡市政府中国事务专员介绍:“在杜伊斯堡,也在德国的其他城市,大家都在进行大量的调研——如何发展绿色能源。我们认为有必要围绕能源开辟新的绿色领域,例如绿色能源在物流运输上的应用,在钢铁工业上的应用,也包括氢能源的转化和处理……这方面,有很多事情正在杜伊斯堡发生。”

董万旭所在的公司近年来加大了在电力机车上的投资,用纯电力驱动或油电混动,逐步取代曾经的纯柴油驱动的牵引机车。将更多货物从公路转移到铁路上,加大相对环保的铁路运输在货运中的占比,是德国政府支持绿色目标的政策大方向。这也是中欧班列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利好。

“中国和欧洲都在经历气候变化。绿色能源合作方面,中国也非常感兴趣。双方有必要共同努力寻找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如果大家都采取了正确的步骤,我相信双方又会开创一个双赢的局面。”对于两国在环保和绿色能源上的合作前景,陶逸泊如此展望。

中德关系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中德建交迎来50周年,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两国关系飞速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今年2月公布数据,2021年中德货物贸易额达2454亿欧元,增长15.1%,中国连续六年成为德最大贸易伙伴。1980年,中国在德国进口来源国中排名第35位,1990年上升至第14位,2015年起中国成为德最大进口来源国。2021年德国对华出口1036亿欧元,增长8.1%,中国是德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国。

陶逸泊表示:“中国是我们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货物贸易额)超过2400亿欧元。我相信不管怎么变化,贸易规模不会下降。我们未来还有很多机会,德中双方将在高水平上开拓新的业务合作领域,尤其是杜伊斯堡和中国之间的合作。”

作为深耕德国和欧洲市场的企业家,董万旭也是中德两国合作发展的感受者和见证者。“德国在工业化程度上,在产品质量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中德两国可合作的领域仍非常多,未来合作的前景仍非常大。”

德国人陶逸泊这样评价两国的合作历史:“我确信这是德中合作互利共赢的50年,我们在中国投资,进口中国商品;我们帮助中国发展经济,我们也从中国商品中获利。德中关系与合作是一段非常棒的故事。”

他补充说:“我希望在疫情过去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和我们的姐妹城市武汉、和中国与中国企业合作。除了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还期待在文化、高校交流上深化合作。这是我对未来的愿望。”

来源:探索新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