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海事局开展“非接触式”执法机制破难题成效显著
2021年04月20日 10时 航运界
近日,记者从闵行海事局了解到,在2020年4月开始率先推行的“非接触式”水上执法机制,该机制运行一年以来,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域通航环境大幅改善,相关案件办理过程实现执法零冲突,执法效果、社会反响良好。随着上海浦江两岸广大市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要求和需求在不断提高,对船舶乱停乱靠、噪音、污染等问题的关注程度居高不下。以往的执法模式多依赖对涉事船舶的登轮检查,这种模式耗时较长,导致执法效能不高、执法效果不好。为此,闵行海事局在管理实践中率先探索创新,推行“非接触式”水上执法机制,突破依靠实施登轮检查推动行政处罚落地的固化模式,针对在航船舶AIS不开启、船名标识不清、乱停乱靠、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等多发违法行为特点,从规范执法行为、创新行政手段入手破解水上监管难题。
非接触性执法,是指执法人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当事人的违法事实、现场情况进行收集和记录,并形成特定的影像数据资料,以此为证据,经调查、审核、告知、执行程序后,对违法当事人依法给予处罚的执法方式。
“零口供”执法,实现“人的非接触”
船舶AIS不开启、超载、违章追越等违法现象多发生在在航期间,如果拦截检查往往面临内部安全无法保证、当事人拒不配合调查取证、对抗性强等诸多难题,且治理效果容易反复反弹。针对这一情况,闵行海事局于2020年4月开始,在辖区创新推出了“零口供”执法模式,依托执法摄录装备、无人机以及热心船民等“第三方”证人,在查处上述违法行为现场,通过采集影像资料、询问“第三方”证人、查询执法系统等多种取证方式构建完整的证据链、确认违法事实,据此对不配合调查的当事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使执法现场态势平稳可控。目前,“零口供”执法模式已成为非接触式执法固定模式,实现了“不接触当事人”即可开展行政处罚工作的良好成效。
科技赋能,实现“发现路径的非接触”
闵行海事局坚持科技先导,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充分利用无人机、高清摄像头、执法记录仪等视频资源,及时发现违法线索,截取事实证据,加强信息技术在执法办案实战运用,实现执法办案与信息技术高效衔接。截至目前,整合固定视频75路,移动视频32部,轮艇6艘、无人机2架。实时共享“一网通办”辖区内1000余艘船舶信息;同时,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发视频智能分析,实时解析过往船舶船名标识,及时发现船舶违规停靠、超宽靠泊等问题;针对禁止靠/锚泊区域,推出温馨提醒等功能应用,为非接触性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建章立制,实现“物的不接触”
坚持实事求是,以证据适用为重点,提高非接触执法透明度。一是注重现场取证和技术手段“双轮驱动”:执法人员从注重现场取证转变为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主,依法收集影像数据,准确还原当事人违法事实和现场情况。二是注重笔录、影像和音频“三管齐下”:按法规相关要求,明确证据制作,除常规信息外,随附摄像记录,视频影像应清晰反映、完整入镜。三是注重立案、调查、告知“三位一体”:在立案环节,及时截取影像资料固化证据;在调查环节,及时调查行政相对人证言,形成完整证据链;在告知环节,及时对证据收集制作的合法性、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进行法制审核。
执法联动机制,为“非接触式”执法提供坚强保障
非接触式执法,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作配合和支持保障。一是推行“海事+公安”。积极探索与港航公安协作配合机制,通过建立驻点保障等形式,使非接触式执法威慑和刚性较大提升。二是推行“政务+现场”。全辖区非接触式执法全部信息化现场上网,行政相对人可实时进行处理,全面提高了处罚执行率。三是推行“互联网+现场”。加强与指挥中心、二级电子巡航、无人机联动,逐步形成破解执法难题的“绿色通道”。
这种执法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海事当前面临的一线人员数量不足、工作强度较大、矛盾冲突激烈的难题,提高了管理效率,调动了执法队伍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大转变。使执法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同时寓执法于服务,加强日常巡控,推动了执法向源头化解、前端管理和事前防范转变。闵行海事局以践行非接触式执法主线,聚焦管理,优化服务,相继推出“船民流动讲习所”“抖音大V说”“闸港交管塔台”等系列为民服务举措,为供需双方搭建信息平台,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
(通讯员 皇甫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