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和安全 完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

2021年03月26日 15时 交通运输部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两者互为条件、彼此支撑。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既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更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综合立体交通网安全发展,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平安交通”建设为统领,以健全完善安全体系为主线,将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提高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交通运输保障和救援能力,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及防控能力建设,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更为安全的基础和条件。

《规划纲要》从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对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作出了全面要求,为交通运输安全强基固本,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

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意义和必要性长期以来,交通运输有力支撑了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支撑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的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面对新发展阶段及新形势变化,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有效支撑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要求。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运输网络,为经济要素有序流动提供了便捷、安全、高效的运输条件。国家关键通道和重点枢纽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大动脉,也有效保障了能源、矿石、粮食等重要物资运输以及关键通道和重点枢纽的安全畅通。二是有效支撑社会安全稳定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坚守安全底线和红线,不断推动安全生产领域创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是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要求。三是有效满足人民安全出行需求。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进“平安交通”建设,不断提高交通网络可靠性和应急保障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运输服务。


综合立体交通网安全发展总体要求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发展,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制逐步健全,人员素质显著提高,装备设施安全性能明显改善,事故总量稳中有降,安全责任明晰落实,监督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保障基础更加坚实。但我国的交通运输安全距离发达国家、距离交通强国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对标国外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水平仍有差距,以国际通用经济化安全水平指标万车死亡率为例:2019年,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最低的国家日本是0.41,英国是0.53,德国是0.59,美国是1.3,而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为1.8,是日本的4.5倍,英国的3.4倍;二是对标交通强国提出的“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安全基础较为薄弱、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改革创新不足、新业态安全监管不适应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新发展阶段对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强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拥有高品质的运输服务能力。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要求,是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殷切期盼。“零死亡”也是交通运输安全持续追求的愿景目标。《规划纲要》注重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以安全科技创新应用为支撑,按照交通运输支撑国家总体安全的思路,建设完善以“基础设施本质安全—生产运行安全监管—交通应急处置能力”为基础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系和搜寻救助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需要。

综合立体交通网安全发展主要任务?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交通运输是支撑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是支撑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提升交通网络系统韧性和安全性。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通过扩能改造、新增线路、强化干支衔接等措施,加快推进城市群、重点地区、重要口岸、主要产业及能源基地、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建设。二是提升战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加强边远、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点物资运输能力,健全战略物资运输保障体系;加强国内物流大通道建设,完善国际运输网络,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陆海空运输通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安全高效发展。三是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及通道保障能力。加强通道安全保障、海上巡航搜救打捞、远洋深海极地救援能力建设;加强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强化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建立行业重大风险“一张图”和重大风险基础信息清单、责任分工清单、防控措施清单、应急处置清单等清单,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系和搜寻救助系统,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四是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加强人工智能、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加强前瞻部署及关键技术创新力度,实现交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提升交通运输网络安全水平,加强车联网、船联网等重要融合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以及交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安全是交通运输安全的重要因素,覆盖全国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四通八达的港口和航道、内外联通的航空运输网络等,保障着全国人民出行和货物运输。提高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需要贯穿于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养护的各个阶段,围绕基础设施、装备设施、运输工具等方面,打造全寿命周期品质工程,提升交通网络系统韧性,提升设施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基础设施耐久性。一是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对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运行质量进行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提高基础设施建、管、养安全标准化水平,加大安全配套设施规划、设计和建设投入力度,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耐久性。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性能安全监测。强化交通基础设施预防性养护维护、安全评估,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完善数据采集、检测诊断、维修处治技术体系,加大病害治理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三是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强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安全生产执法,转换安全监管模式,从事后被动监管变为事前主动预防,全面改善交通设施安全水平。加强人员培训教育,提高安全监管人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业务技能,提升履职能力。


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

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特点,用好现有资源,立足长远发展,以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体系为核心,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为宗旨,实战实用为目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应急救援能力和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建设,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完善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应急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多主体参与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完善科学协调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保障预案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领域应急管理能力。二是加强交通运输应急技术创新力度。构建应急运输大数据中心,推动部省两级之间应急运输需求、指挥调度等信息互联共享,加强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提高应急响应效率。提升应急运输装备现代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应急运输标准化、模块化和高效化。三是完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能力。构建快速通达、衔接有力、功能适配、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网络。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不同方式的比较优势,统筹陆域、水域和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设多层级的综合运输应急装备物资和运力储备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指挥、协调联动,科学应对、精准高效”的原则,充分考虑国家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储备布局,鼓励以现有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国家物流枢纽等节点设施为主,统筹布局完善应急物资运输枢纽体系,推动重要应急物资产地、储备地国家物流枢纽的集疏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布局应急救援基地、消防救援站等,加强重要通道应急装备、应急通信、物资储运、防灾防疫、污染应急处置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快速修复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四是建立健全行业系统安全风险和重点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在完善交通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能力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强化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全网络监测预警。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精准感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交通搜寻救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