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助力畅通“长江大门”, 长江口通航提质增效
2020年06月28日 17时 航运界
6月23日,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上海海事局同时发布《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和南槽航道船舶交通组织相关事宜的通告》,将优化主、辅航道船舶交通组织,显著提升长江口整体通航效率。
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是交通运输部重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给海事监管带来哪些挑战?上海海事又是如何科学监管、优质服务,确保工程“零污染、零事故、零伤亡”的?未来将如何通过交通组织优化,提升长江口整体通航效率?在同日举行的长江口通航提质增效升能上海海事局新闻通气会上,上海海事局相关负责人予以解答,并同步通告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和南槽航道船舶交通组织相关事项,旨在充分发挥南槽航道的效用,实现深水航道船舶分流减压,长江口整体通航效率将得到全面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实施,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四大难”考验海事监管
长江口是长江的大门,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工程完工后,长江口航道将形成北主南辅、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其总体通过能力将全面提升。然而,施工过程中,海事监管面临着巨大压力,克服了重重考验。
据介绍,无论是16公里护滩堤、14公里航道开挖,还是配套航标调整施工,都是在南槽航道边施工边通航的状态下开展的。海事人既要保证施工安全、顺利进行,又要保证航道正常通航和航经船舶的航行安全,他们的神经始终紧绷着。
而施工船舶种类繁多造成事故风险增加,海事监管压力又增一重。仅在16公里护滩堤工程实施过程中,就有打桩船、铺排船、采砂船、吹砂船、运砂船、运石船、混凝土构件运输船等参与作业,参与工程施工作业的船舶达158艘,其中施工作业水域船舶日最大流量约40艘。
浦东海事局处长朱国金表示在实施过程中给海事监管带来的挑战首先是不停航施工对通航安全造成的影响:“‘边施工、边通航’的方式让人总是捏着一把汗。大量施工船舶在进出施工水域期间之前,不可避免的穿越航道和航经圆圆沙警戒区和九段沙警戒区等交通流密集水域,易与过往船舶发生碰撞事故。同时,施工区域处于三甲港和九段沙中间水域,往返的小渔船更加剧了船舶安全风险。”
其次,工程工期跨度长、施工天气恶劣、新冠疫情突发等让海事监管压力重重。据悉,工程从2019年3月开始施工,遭遇了台汛、大风、寒潮等恶劣天气,也经历了新冠疫情。朱国金表示:“施工水域环境宽阔,风浪遮蔽条件、船舶泊稳条件较差,容易造成船舶在冬雾强风和台汛季节等恶劣天气海况下走锚,对临近航道航船和江亚南沙危险品锚地锚泊船造成安全隐患。”
此外,由于工程环保要求高,海事还面临防治施工作业船舶污染的巨大压力。据悉,16公里护滩堤靠近九段沙自然保护区,而工程的砂源地又靠近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根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要求,上海海事局对防治施工作业船舶污染水域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
尽管压力重重,上海海事人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不仅交上了一份零污染、零事故、零伤亡的安全成绩单,还确保了航道建设与船舶通航两不误。
守住红线 实现“三零”
面对施工船舶多、时间空间紧等局面,上海海事局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根”处着力,确保了现场施工作业安全万无一失——
严把施工船舶进场关口,开展施工船舶“体检”,严禁船舶“带病”施工,对发现的不合格船舶坚决不予入场;
制定施工期南槽航道水上交通组织方案,实施“错峰管理、全面监控”措施,保障施工水域及周边水域的良好通航秩序;
设立南槽监管专台,全程对施工船舶实施交通组织、监控施工船舶动态,畅通信息提升监管效率;开展海、陆、空、电子“四位一体”巡航,严格现场执法,及时驱离碍航渔船等无关船舶,为海上施工提供安全“呵护”。
据了解,施工期间,上海海事共发布气象预警信息539次,定向南槽疏浚工程船舶及相关人员信息17300余条次。开展船舶动态信息核查3000余次,核查工程船舶4260余艘次、建材运输船舶2740余艘次、警戒船舶及交通船1217艘次,开展南槽施工水域电子巡航3240余次。
为保护碧水蓝天,上海海事局加强对施工作业船舶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等污染防治方面的检查和燃油质量检查,组织施工方对进场作业船舶逐艘开展船舶污染物处置情况自查和抽查,做好工程防污染监管,保护九段沙自然保护区,助力绿色水运工程建设。
新冠疫情暴发后,上海海事局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确保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创新“不见面、无接触”服务理念,远程服务助力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复工。
据介绍,上海海事局构建了远程保障平台,以“应对延期开工,保障如期完工”为关注点,主要提供绿色通道远程保畅、水上交通远程组织、施工船舶远程检查等服务;开通了远程防疫课堂,以“应对复工复产,督促防疫到位”为关注点,主要提供船员防疫、船舶防疫在线指导、疑似病症处置等在线指导,共同把好施工人员健康关、把牢水上交通安全关。
此外,上海海事局还全力保障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航标设置调整协调工作,为施工专用航标设置审批提供便捷通道,积极协调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做好工程公用航标的调整、更改与新设。据统计,期间共协调包括12座虚拟航标的新设、10座虚拟航标的移位更改、3座灯浮标的新设、45座灯浮标的移位更改、1座灯浮标的撤除、护滩堤上8座灯桩的新设和1艘灯船的调整,并及时发布航行警通告,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优化交通组织 提升通航效率
在工程交工验收会上,上海海事局同时发布并施行《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和南槽航道船舶交通组织相关事宜的通告》,明确了“一提高、一降低、一限速、一限宽、一优先”的举措,将充分发挥南槽航道作用,优化主、辅航道船舶交通组织,提升长江口整体通航效率。
“一提高”是指提高深水航道交通管制时段上行船舶的最小吃水,由7米提高至8米,将这部分船舶分流到南槽航道,释放深水航道稀缺的深水资源,供更大吃水重载船舶上行进长江口使用,实现“深水深用”,提升深水航道效能。
“一降低”是指降低深水航道下行船舶的最小吃水,由7米降低至6米,更充分利用相对富余的出长江口通航资源,提高深水航道通行船舶总量,解决部分船舶南槽航道下行出长江口需抛锚候潮的问题,减轻锚地需求压力,进一步充分发挥主航道作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一限速”是指限制深水航道交通管制时段前3.5小时内上行船舶的最低速度,将航速8节以下的船舶分流到南槽航道或者其它时段,消除航速过低造成航道内船舶积压、影响交通管制时段船舶航行效率的现象,疏通拥堵瓶颈,保证了通航效率。
“一限宽”是指限制船宽47米及以上的船舶和LNG船舶通过深水航道下行出长江口,要求其在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尽可能从南槽航道下行出长江口,减少船宽47米及以上的船舶和LNG船舶对深水航道上行船舶的影响,减轻通航宽度对深水航道交会的压力,保证船舶能走尽走,减少船期延误。
“一优先”是指保障吃水限制船舶在南槽航道人工建设段的航行优先权,明确小型船舶只要安全可行就不应妨碍其正常航行的义务,引导船舶大小分流、各行其道,互不影响、互不干扰,全面提升南槽航道船舶通航效率,提高通航安全保证率。
上海海事局副局长吴红兵表示:“上海海事局通过不断完善长江口通航管理软环境,将全力做好长江口船舶交通组织和安全监管工作,有力推动长江口通航提质、增效、升能,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