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船配业全球服务能力

2019年11月14日 09时 中国船舶报

在业界近日召开的一次全球服务专题论坛上,船舶动力相关企业负责人围绕当前我国船舶配套业全球服务能力较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的话题展开热议。他们普遍认为,完善船舶动力服务体系、提升全球服务能力、推动船舶动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事实上,船舶动力产业面临的问题,我国其他船配产业也同样面临。要想有效补齐全球服务短板,我国船配企业还需积极调整路径,改变传统服务理念,不断完善“自主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加强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的研发及服务体系能力建设,重视技术创新,加快动力变革,从而不断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已实现了造船规模全球领先、产品种类全覆盖的目标,打造了相对健全的配套供应链体系,服务业持续成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现阶段的船配服务业仍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及能力建设不均衡,前端技术服务能力与后端技术服务不匹配;服务观念和模式落后,“重生产、轻服务,重产品、轻标准”的观念依然存在;核心能力缺失,研发设计能力、方案解决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较薄弱;业务开展不畅,产业上下游合作不顺畅,与客户缺乏持续有效沟通等。加上数字化、智能化大潮已至,船舶服务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客户对服务的专业性、时效性、全面性、个性化、稳定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船海产业服务呈现企业资源由离散向集成、产业布局由集中向离散的变革趋势,全球典型先进服务型制造企业ABB、曼、瓦锡兰等传统配套企业依托相对完备的产品设计、供应链、服务体系优势打造了集成服务能力,韩国现代重工、日本川崎重工等造船集团则基于全产业链的平台优势形成了综合性服务能力。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船配企业唯有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创新售后服务形式,才能真正做好新时期的全球服务工作。

  
首先,我国船配企业应加快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与地方政策,紧跟行业趋势,坚持创新引领、动力变革、开放合作,切实增强船海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并从产品保期开始,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包括零备件、技术咨询、维护保养、现场服务等。其次,应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围绕支撑服务业务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与之适应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与对外合作共赢机制;优化内部考核机制,兼顾经济效益与其他效益,分级分类考核,健全企业与员工激励机制;加强与客户端合作,创新服务业商业模式。再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加强配套研发设计与前瞻性技术研发能力,突破自主技术,开发自主产品,形成自主专利;积极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远程运维等信息化技术,打造“制造+服务”综合能力。最后,应积极构建资源网络。通过自主培育、并购整合与多元合作,建立全球服务资源点,打造全球服务网络,包括服务网点、服务人才、备件供应商。

  
当前,在航运市场运力总体过剩、竞争持续激烈、运价长期处于中低位波动的背景下,船东降本增效与开源节流的主动性与迫切性愈发强烈,对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升级,我国船配企业全球服务之路还很漫长。为此,我国船配企业必须做好打赢全球服务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积极应对挑战,一改传统服务的状态,提升技能化、精细化、定制化服务水平,实现从传统备件销售商到高附加值船舶技术保障服务商的转变,不断提升全球服务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船舶报  记者 吴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