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人姜琳祥:一辈子就爱这一行

2019年04月08日 09时 澎湃新闻


81岁的姜琳祥还在造船,从前,他造了七十多年载人载货、捕渔猎禽的木船;现在,他一心造船模,一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微缩船模,抵得上从前一艘真排船的价格。


姜琳祥的老家在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马家寨村,这里地处白洋淀区,村村寨寨以水相连,以苇相隔,祖辈男捕女织的生活总离不了船。马家寨是北方地区有名的造船专业村,其造船史宋代起便有记载,清朝乾隆游颐和园所乘坐的龙舟,也是马家寨工匠所造。
 

姜琳祥是马家寨有名的造船工匠,也是河北省传统造船技艺非遗传承人。10岁时,他就到天津的造船厂当起了学徒。


凭目测补船,严丝合缝


姜琳祥说话仍带着些天津口音,10岁到天津造船厂学徒时,他的父亲、爷爷都在那。“船厂三个股东都是咱白洋淀的人。”姜琳祥回忆到。


“过去围着村子都是水,出来必须用船。”姜琳祥过去做的船,主要是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搞运输的船做得少,要有卖家想要运输船,得自己先备好木料。


民国时期,马家寨有东兴、永顺、同兴等造船“八大家”。姜琳祥介绍,“八大家”造船主要是用于销售,村民们自己也开造船作坊,“各户做的船一般都是家庭用的,搞租赁。”


“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这是外界对这个“造船之乡”的评价。在马家寨,人人都在造船上有一手。村里的传统是“边学边干”。“我拉你,你教他,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谁有活就跟着去干。”姜琳祥说。


改革开放后,马家寨的造船者遍布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北、山西、陕西、河北等各大水库,造船技术远近闻名。

 

“我们村很特别,在外面做活,不管你会不会,跟着我去了,工资都是一样的,不分大工小工。人家木匠学徒,一学三年不挣钱,我们村里就不是这样的,平半分。”姜琳祥回忆,那时候村里都是几十人一起出去做活,就住在水库边上。除了造船,还拉冰。


姜琳祥记得,那时他曾到山西隰县的水库造过船。去了发现,当地造船的方法跟马家寨的不一样,船的长度也不一样,但姜琳祥把其中遇到的问题都解决了。雇东问他,课上得多不多?他答,小学不到。雇东不信,直摇头,“你这个得几何。”


姜琳祥回想起来哈哈大笑,“几何?我一何都不会。”


那时,碰上有块船板漏了,好多人都修不好,姜琳祥上去目测了一下,量都没量,直接去修,补完严丝合缝,这就是马家寨人的手艺,用当地话来说,这叫“放印子”。


马家寨人造船有三个绝活:


一绝是“量材使用”,买树时一眼就可看出树的好坏,伐树时随弯就弯取材,不浪费。


二绝是“甩线一手准”,他们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

 


三绝是“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然后,船工选一块合适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严丝合缝。

 

1965年制作第一只船模


“颐和园、陶然亭、北海的船,我都做过。”公园湖里的画舫船,姜琳祥也做过不少。1958年技术革新后,画舫船问世,成了开展旅游业常用的交通工具。画舫船一般是机械动力,船身雕梁画栋,配合凉亭、走廊,又被称为“水上宫殿”。

 


姜琳祥最近做了一只画舫船模。甲板上,回栏纤巧繁复,指甲盖大的移门镶着玻璃,推拉灵活。他制作的船模往往如此,除了船身等比例缩减外,其它构造设施不变,外部的桨橹、内部的仪表、座椅,样样齐备。

前几天,有船模爱好者拿来了一块金丝楠,请他出山。

 

 

木料的好坏,姜琳祥用眼睛一量就知道。“农民生产生活用的船,一般都是槐木制成的,用槐树伐成板,两公分多厚,都是这个制成的。搞运输的船,大船,都是一段桐松、落叶松、杉木,就这三种。”


1956年,安新县成立了造船厂,姜琳祥进厂做了工人。“厂里搞的最大的就是对槽。它改过几次,技术革新,搞水泥的,也没有搞成功。弄了半天,还得是木的。”对槽是一种货运大型船,大的长达45米,载重量上百吨,由于船体由两只一头平齐的船对接而成,所以淀区人叫它“对槽”。


“一截接一截,跟火车一样。”姜琳祥现在还记得天津、保定间繁忙的水运场景。早期,对槽若遇逆水,纤夫们就要去岸上拉,需要八到十人一起。后来随着航运的技术的发展,槽船主要以轮船拖带行驶。


鹰排子、鸭排子、四舱、五舱……淀区人常用的船,姜琳祥做得最多。一艘两舱的“庄稼排子”,他和堂弟两人10天便能制成。姜琳祥介绍,白洋淀以前还有一种常见的“枪排子”,主要用来打野鸭、大雁,抗战时期还用来打鬼子。


那时,雁翎队队员驾驶多艘“枪排子”隐藏在芦苇荡里,伺机攻击日军的巡逻船。


如今,马家寨村外的水路已被陆路代替,船只已不再是人们生活必需的工具,造船人也越来越少,村里的船厂主要生产玻璃钢船只。“现在木船很少见了,都让铁船代替了。”


姜琳祥制作的第一只船模还是在1965年,那时村里接了北京的订单,来洽谈的业务员要求做个模型带回去给领导看。如今,姜琳祥只做船模,他专门腾出来一间屋子作业,靠墙的一面架子上都是大大小小的模型。

作为河北省传统造船技艺非遗传承人,姜琳祥还保留着过去的造船图纸,做模型前也要绘图施工。在他看来,哪怕几十年过去,这些东西仍然是宝贝,马虎不得。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