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水运绽绿生金“蝶变”重生

2019年07月18日 11时 浙江新闻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山多水多,河湖纵横,自古就是人文荟萃、清雅宜居之地。


这里有先天绿色禀赋,也积淀了后天绿色发展基因。2005年,习近平同志到湖州安吉调研,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山一程水一程,漫山遍野都是绿,人与自然两相宜。然而,这么一座“江南清丽地”,却一度受到人类活动的伤害,在现代化技术的高效掘进和机动化的高效转运中,青山满目疮痍,河岸支离破碎,河湖黄水汤汤。


7月初,记者来到湖州采访内河水运转型发展,感受其近年来的“蝶变”重生。


水运发展曾经“有量无质”


湖州空间区位优势明显,内河水运资源丰富。从区位看,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是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节点城市。从水运资源看,湖州水网密布,截至2013年年底,湖州共有内河航道120条,通航总里程达1000多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0公里。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杭州等湖州周边的大城市开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材需求量急剧增长,给湖州水运带来了机遇。


湖州市港航管理局局长赵列克介绍,素有“中国小莱茵河”之称的长湖申线运输码头一度“盛况空前”,河道岸边打几个桩,能停船卸货就成了码头。


航道里“三天一小堵,十天一大堵”,看起来欣欣向荣,发展却很粗放。至2013年年底,湖州市内河水运生产性码头泊位多达929个,其中500吨级以下泊位619个,占67%。黄金水道长湖申航道源头的长兴县小浦镇,沿岸短短5公里曾聚集51家“小散乱”码头,平均100多米就有一个。


通往小浦镇码头的301省道,是南方水泥的主要运输道路,之前每天要承受多达800辆大货车、每年超过1000万吨重量的碾压。


码头大多与矿区相连,作业场地一片脏乱差,一车车石子、黄砂、水泥或煤炭直接往船上倒,整个码头几乎从早到晚笼罩在粉尘和噪声轰鸣之中。有船老大戏称,这是“看黄河不用去黄河”。


2009年,湖州港以1.49亿吨的吞吐量首次跨入了亿吨港之列,成为国内沿河首个亿吨大港。2012年,湖州港货物吞吐量高达1.78亿吨,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第四位。然而,此时的湖州,进出港货物仍以矿物性建筑材料、水泥、煤炭等大宗散货为主,占到货运总量的90%以上。


一边是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建筑石料供应基地,运输量不断攀升,另一边是运输质量和效率低下,小散乱码头遍布,发展“有量无质”。


探索“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


2013年,湖州市决心对小散乱污的码头及矿山进行彻底整治。到2014年,湖州矿山开采总量从2012年的2亿吨下降到4505万吨,矿石等建筑材料急剧缩减。同时,累计淘汰了小散码头650座,整治提升码头360座。


2014年,湖州港货物吞吐量从亿吨“神坛”跌落,下降至8052万吨,船舶运力出现过剩。


“这对水运行业造成直接冲击。当时在湖州跑的船运力多为300万载重吨,这么一搞,很多船就没货运。当时,我们非常担心水运行业稳定问题。”赵列克说,“我们一直在说水运转型,实际上当时脑子里一片浆糊,到底应该怎么转、往哪里转、转成什么样?完全不清楚。”


形势倒逼之下,湖州开始内河水运转型发展路径的研究探索。湖州市港航管理局委托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一起研讨,开展了《湖州市水运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该课题,逐步梳理出湖州水运转型的思路和方向。


2014年,湖州市港航管理局提出了创建国家“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的构想,于2016年10月底获得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


湖州内河水运主要围绕“五个转型”加快提质增效,即航道向标准化、网络化转型,港口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型,运输方式向集装箱河海联运、多式联运转型,行业发展向绿色、智慧、可持续转型,水运经济向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协调发展转型,其目的是从“运石子”转向“运箱子”,推进水运供给从数量增长到品质提升转变。


防治污染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让湖州水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浦镇,拆除淘汰众多小散码头,建成环保型公用码头——湖州南方物流码头和国内最长耐高温的22公里“空中运输走廊”,每年1000多万吨南方水泥熟料实现“空水联运”,每天减少运输车辆往返约2400辆次,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湖州全市累计建成岸电设施273套,实现水上服务区及63个大型码头全覆盖,仅服务区两年来用电量就达13.7万千瓦时。船舶靠岸以电代油,不仅为船民节约了经济成本,也大大减少了燃油污染物排放。


为推进船舶防污染工作,2018年,湖州在辖区400总吨以上湖州籍货船全部安装生活污水柜的基础上,又加快推进湖州航区100至400总吨船舶生活污水柜安装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船舶安装1500余艘,剩余船舶安装改造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湖州全市船舶和码头生活垃圾储存容器配备率达100%,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存放、上岸处置;建成3艘油污水接收船和1座岸基接收站,实现了船舶油污水接收市域全覆盖。为破解内河船舶生活污水直排难题,湖州建成3座船舶生活污水公共接收站和70个码头船舶生活污水接收点。


形成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河海联运,引发运输结构深刻变革,推动港产城实现融合发展。


集装箱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和2018年,湖州港内河集装箱分别完成吞吐量35.36万标箱和47.85万标箱,位居全国同类型内河港首位;今年1至5月完成19.5万标箱,同比增长30%。特别是安吉上港国际港务有限公司,凭借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浙江省内河集装箱运输的“领头羊”。


运输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和2018年,湖州港货物吞吐量均超1亿吨,重回“亿吨大港”。同时,水运结构持续改善,矿建材料占比大幅下降,由高峰期的83%下降到47.4%,进出港货物占比逐渐平衡,由原来的14%比86%调整到43.4%比56.6%。


临港产业焕发蓬勃生机。南浔综合物流园区、德清临杭物流园、长兴综合物流园区、安吉临港经济区等拔地而起,推动形成了内河水运、物流园区、临港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临港经济占全市GDP比重由2016年年底的19%提升至22%。


转型发展,湖州水运“蝶变”重生,不仅重回内河水运“亿吨大港”序列,而且实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绿色底色更多、金色成色更足。


来源:浙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