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船驶向国际游轮母港 一代武汉人磨不去的记忆
2019年07月02日 10时 楚天都市报
日历标签
1991年7月1日武汉客运港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它占地面积17430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18395平方米、一次容客量6000人。因其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和外观像一艘大船的新颖造型,被誉为“亚洲第一船”,成为武汉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物,它也是一代武汉人磨不去的记忆。
如今,它华丽转身为“科普之舟”——武汉科技馆。昨日,记者了解到,按照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规划,湖北正在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未来武汉港码头将变身长江国际游轮母港。中外游客将从这里开始,乘豪华游轮领略一条大江的多姿多彩。
解放初期
西进东去交通全靠一条江
一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汉口照片上,从江汉关钟楼上俯瞰长江,江面上船行如梭,原英商汇丰银行大楼对面即如今的武汉港“亚洲第一船”原址处,浮趸连着跳板,几艘近代化的钢铁轮船旁,是一排立杆张帆的木桅船……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前,长江客运已基本呈断航状态。
1949年6月11日,装载着700余名旅客、500余吨桐油、棉花等的“江安轮”,成为武汉解放后第一艘从汉口开往上海的客船。那时的武汉港码头设施简陋,刚开始一直也没有固定的候船室,连棚子都没有。黑压压的旅客就在露天的码头上候船登船,手提肩扛着在颤巍巍的跳板中上上下下,日晒夜露、风吹雨淋,真正就是风餐露宿。1952年,武汉港务管理局成立,武汉迅速崛起十多家客船公司,年客运量达50万人次。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长江沿线的铁路、公路尚未修建,长江沿江城市之间的长途、短途客运,主要靠长江水运。长江干线共25个大的港口,构建起了西起重庆、万县、宜昌,中连武汉,东达九江、安庆、芜湖、南京、镇江、上海的水上干线,武汉港是最大的中转地,下水去上海需要3天,溯流而上到重庆一般需要5天。”武汉港老职工张家平称,当时蜀道行路难、川江行船难,上游航道狭窄弯曲、礁石暗礁密布,自古川江不夜航。
“一五”建设计划时期,在财力还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国家拨出专款投资兴建了武汉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武汉港客运站旅客候船室,当时候船室占地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旅客候船面积只有600余平方米,后来随着客流量的猛增,很快不够用,客流高峰时“一票难求”,“横条板凳,排排坐,人挨人,还常没有位子,旁边全是打地铺的”。
八九十年代
捎来四川的橘子上海的糖
在长江沿江没有修建公路、铁路的年代,长江客运无限风光。武汉港迅速成为长江上最大的客运中转枢纽港,港口旅客发送量居第一位。“那时几辉煌啊,高峰时有20多条航线,50余艘客船进出港口,上溯长江干线到宜昌、重庆,下至南京、上海;还有区间的鄂州、团风、武穴、黄石,以及金口、嘉鱼、新堤、沙市等,数百万人在这里中转,1985年达到巅峰,1988年达到巅峰,年运送旅客达到281.6万人次。”昨日,多名武汉港老职工向记者回忆称。
“那时这里每天都是几百米的排队买票队伍,高峰时从候船室一直延伸到马路上,有的甚至要排上三五天才只能买到散席船票,即使是办理团体票,比如机关、厂矿、学校、部队等,也是从客运站一楼排到二楼看不到头。”当时就在武汉港二楼财务科工作的张家平说,处于汉口沿江大道和民生路口交汇处的客运站,整天人来人往、摩肩擦踵,下船的、上船的、买船票的、卖小吃的、倒票的,形形色色、熙熙攘攘,成为大汉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老职工郑建华对这一切记忆犹新。那时候,载客1000余人的船还没靠岸,来接船的人就黑压压地挤满了码头,足有好几百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还是较为短缺。来接上游重庆方向船的,主要就是四川的土特产,整坛整坛的涪陵榨菜、忠县的腐乳,还有重庆的猪腿、花椒、柑珠藤器等,而从上海方向来的船上,下来的都是大白兔奶糖、盒式泡泡糖、一大摞足有一人高的5元一个的生日蛋糕、飞马牌香烟等,那时候的武汉谁家里结婚要是用的都是上海货,那是非常玩味的。如果你有一个朋友在客班轮上,你就能坐上四川的藤椅,穿上上海的的确良衬衣和塑料底布鞋。
九十年代
春运辉煌昙花现水运萎缩
长江客运日益红火,1986年6月武汉港客运大楼破土动工,1991年7月1日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后来的投用当晚在武汉港通宵值班的老职工陈克俭说,当时长江武汉两岸都没什么高楼,新落成的武汉港犹如一艘待航的巨轮屹立在长江北岸,与黄鹤楼、龟山电视塔对峙相望,非常壮观。
然而,长江客运在1986年达到极盛时期后开始渐渐转衰。至1995年,长江武汉客运比10年前下降124万人次。武汉港开始将东西两个广场办成长途客运站,搞起水陆联运,弥补水运下滑的亏空,捷龙豪华长途客车也被引进了站里。
2001年10月10日,长江客运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长航集团宣布,已有128年历史的汉申客班轮航线退出长江客运,武汉港水上客源锐减。2003年又遭遇 “非典”,致使长江客运雪上加霜,宜昌以下16个港口普客班轮在当年全部彻底停航。
武汉港熙熙攘攘的大厅很快沉寂下来,武汉港开始将目光从水上转移到岸上,兴办公路客运站,将整体建筑分割出租开办10多家餐饮、娱乐服务门店,引进江滩花鸟市场收取场租。
出门在外习惯了以“天”计算的行程,随着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的开通,弃水走陆、弃船赶车快捷抵达目的地成为趋势。汉宜高速公路、汉沙高速公路通了,武汉—宜昌铁路旅游列车开行了,武汉—上海列车、飞机陆续开通了!2003年下半年起,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客运基本被铁路、公路、航空所代替。
如今
打造长江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当有形的码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所承载的码头文化精髓,却会代代相传。根据武汉市规划,武汉港客运站大楼改建为武汉科技馆新馆,成为“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不错,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天问之树,还有宇宙展厅和光展厅。来武汉不要只知道去武大了!”带着孩子开启暑假模式的上海人徐慧女士说,他们将第一站选在了武汉科技馆,大武汉码头文化已不再附着在一个个具象的码头和港口上,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双重魅力,自然会令人回望起码头文化的历史。记者登录武汉科技馆官网发现,场馆瞬时观众限量3000人,但实时在馆人数几乎都在2900人左右。
武汉港务集团客运站副站长崔亮说,目前,武汉两江四岸有夜游长江“船长九号”、“知音号”等,正在谋划打造第二条“知音号”,将武汉港作为靠泊基地。
按照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规划,湖北省正在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未来武汉港码头将变身长江国际游轮母港。从重庆、上海方向来的涉外游轮频繁在这里靠岸,去年已有近百艘。欧美游客下船直接上天河机场,或由天河机场抵达的外国游客从这里开启美丽的长江游轮之旅,这些相当于一座五星级移动宫殿的国际游轮,带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沿湖北1000多公里的长江顺流而下,一路就像是在观赏一部精彩的风景连续剧……恩施、宜昌段饱览三峡风光,荆州、咸宁段聆听荆楚文化和三国故事,武汉段感受两江交汇的都市魅力……
来源:楚天都市报